安徽省淮北市氣候適應型城市試點建設行動計劃(2017-2020年)全文發布

2017-9-25 11:42 來源: 淮北發改委

淮北市氣候適應型城市試點建設行動計劃(2017-2020年)
(征求意見稿)

為打造“中國碳谷·綠金淮北”國家創新驅動試驗區,實現2020年國家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目標,根據《國家發展改革委 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印發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》(發改氣候〔2017〕343號)和《淮北市創建氣候適應型城市試點實施方案》要求,制定本行動計劃。
一、指導思想
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、十八屆三中、四中、五中、六中全會精神,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視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,牢固樹立創新、協調、綠色、開放、共享的發展理念,將建設氣候適應型城市試點和“中國碳谷·綠金淮北”緊密結合起來,全面提高全社會適應意識,提升適應能力,從政策法規、體制機制、規劃統籌、標準規范、建設管理等方面全面推進城市適應氣候變化行動,有效維護公共安全、產業安全、能源安全、生態安全和人民生產生活安全,努力建設安全宜居的氣候適應型示范城市。
二、主要目標
到2020年,普遍實現將適應氣候變化相關指標納入城鄉規劃體系、地方標準體系和產業發展規劃,城市適應氣候變化治理水平顯著提高,城市適應氣候變化科學知識廣泛普及,城市應對內澇、干旱缺水、冰雹、雷雨大風等氣象災害的能力明顯增強,城市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全面提升。通過淮北氣候試點的探索和實踐,為全國提供可借鑒的發展模式。
表1 淮北市氣候適應型城市試點建設目標體系(2020年)


(此次指標設定均對應《淮北市創建氣候適應型城市試點實施方案》)
三、主要任務
(一)加強規劃引領,構建氣候適應型山水城市格局
開展城市氣候變化脆弱性評估研究,將氣候變化影響因素納入淮北市城市總體規劃。開展城市生態保護及修復和城市修補專題研究,進一步優化城市綠地和生態空間布局,統籌引導城市構建氣候適應型山水格局。充分考慮建設適應氣候型城市的相關領域發展因素,優化公共消防設施、人防設施、防災避險場所、城市快速應急通道等基礎設施規劃布局。加快規劃區外城鎮總體規劃的修編,同時編制各鎮區建設區域的控制性詳細規劃。推進城市特色塑造,編制城市特色風貌塑造規劃,彰顯“一帶兩城三青山,六湖九河十八灣”的山水城市空間特色。到2020年底,實現經濟社會發展、城鄉、土地利用等規劃“多規合一”。[責任單位:市城鄉規劃局、市城鄉建委]
(二)完善生命線系統,確保基礎設施運行安全
1.完善基礎設施配套。改造提升一批老城區基礎管網設施。完善城市供水、排水系統,加快推進飲水安全工程、老城區雨污分流、烈山片區、杜集片區污水轉輸工程。發展被動式超低能耗綠色建筑,實施城市更新和老舊小區綜合改造,加快裝配式建筑的產業化推廣。加大城市路網配套完善,加快推動中湖路和東部城區路網等道路建設,建成東部新城區主干路網。到2020年,主要飲用水安全工程及排水系統建設工程通過竣工驗收,城市建成區平均路網密度達到8km/km2,城市主要道路、新公交站場、新長途汽車站場、供水廠、排水設施、道路景觀配套設施、路燈管線綠化亮化等城市基礎設施配套改造升級基本完成。 [責任單位:市城鄉建委、市交通局、市城鄉規劃局、淮北供電公司、濉溪縣]
2、保障城市能源供應穩定。完成城市供電、供熱管網改造升級,重點推進國安電力熱點聯產聯供,重點園區、重大項目電力直供。大力發展太陽能光伏和應用,充分利用淮北市采煤沉陷區閑置水面和塌陷地、豐富的太陽能資源、良好的電網接入系統等優勢,積極引進國內外行業龍頭企業來淮建設光伏發電項目,加快推進林洋劉橋5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、協鑫南坪6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、信義光伏15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等項目建設,到2020年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000兆瓦。推進建筑屋頂和地面大型光伏并網電站試點示范。推廣使用光伏發電照明系統,在道路、公園、車站等公共設施推廣使用光伏電源路燈照明,建設一批新能源照明示范項目。[責任單位:市發改委、市城鄉建委、市經信委]
3.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。完成《淮北市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專項規劃》編制,在淮北市主城區、東部新城區、經濟開發區新區推進綜合管廊建設。先期實施淮北市地下綜合管廊(一期)工程,結合道路同步建設建設路、紫昱路、站前路、望湖路、臥牛山路、花莊路、古城東路、桓譚東路地下綜合管廊,總長15.4km。至2020年,全市共建成綜合管廊長度為26km,基本形成“大系統、小集中”的地下綜合管廊體系。[責任單位:市城鄉建委、市開發區管委會]
表2 基礎設施建設主要任務及重點行動表


(三)加快海綿城市建設,改善水系統適應能力
1.推進海綿城市建設。大力建設屋頂綠化、雨水花園、儲水池塘、微型濕地、下沉式綠地、植草溝、生物滯留設施等城市“海綿體”,增強城市海綿能力。因地制宜地建設雨水箱、儲水罐等雨水收集設施,實現雨水就地就近收集利用,加大對雨洪資源的利用效率。嚴格城市河湖水域空間管控,做好對城市河湖、坑塘、濕地等水體自然形態的恢復和保護,加強城市河湖水系自然連通,構建城市良性水循環系統。[責任單位:市城鄉建委、市水務局、市國土資源局、市城鄉規劃局]
2.全面建設節水型城市。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,強化用水需求管理,以水定產、以水定城。實行用水總量和用水效率控制,落實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。推進工業、農業等重點領域節水改造,推廣使用節水技術、工藝和產品。探索推行合同節水管理,開展水效“領跑者”引領行動。強化地下水涵養與保護,建設地下水監測系統,開展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。加強城市備用水源和應急供水設施建設,提高城市應對高溫、干旱缺水的能力。建立城市水循環利用體系,充分發揮河道、湖泊和綠地等生態系統對水資源的調蓄能力。積極發展非常規水源利用,注重雨水的收集利用,提高城市再生水利用率,把再生水、雨水等非常規水源納入區域水資源統一配置。[責任單位:市發改委、市水務局、市城鄉建委、市農委、市經信委]
3、建設科學合理的城市防洪排澇體系。推進城市防洪堤建設和管理,開展城市內河整治、河渠排水排污治理和積水易澇點治理,加大城市防洪排澇設施配套力度。搶抓新一輪淮河流域綜合治理政策機遇,積極推進淮河重要支流澮河、蕭濉新河治理和市域內中小河流治理,實施河道疏浚和 堤防加固,增強河道防洪保安能力。加快實施大中型病險水閘除險加固工程,基本完成城市防洪達標建設。健全城市防洪排澇應急預案管理,完善城市應對洪澇災害處置方案。加強河湖管理,推進河湖連通工程,嚴格河道管理范圍內建設項目工程建設方案審查制度。[責任單位:市水務局、市城鄉建委、市發改委]
表3 改善水系統適應能力主要任務及重點行動表


(四)開展城市生態修復,發揮生態綠化功能
1.大力推進采煤沉陷區治理。按照濕地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相結合原則,保護恢復城市水體,改善水質環境,美化湖泊水岸景觀,改善城市生態環境。結合礦山地質環境治理,推動南湖、中湖、東湖景區等一批采煤沉陷區生態治理。總結推廣淮北礦區(全國礦區生態示范區)、濉溪縣劉橋鎮(“全國中小城市生態環境實驗區”)等先進治理模式,著力改善塌陷區域生態環境,加強礦山土地復墾利用,重點實施濉溪縣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試點工程。到2020年,礦山損毀土地復墾率達到60%,沉陷區治理率達到50%以上,其中穩沉區域的治理率達到90%以上。[責任單位:市國土資源局、市水務局、市城鄉建委、市林業局、濉溪縣]
2.積極創建全國環境保護模范城市。統籌推進以大氣、水、土壤為重點的污染綜合治理。嚴格落實環境影響評價和“三同時”制度,強化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,確保完成省下達目標任務。嚴格實行環境空氣質量和大氣污染防治工作“雙考核”制度,開展工業源、面源、移動源“三源”綜合治理,重點加強煤炭生產、火電等工業過程大氣污染的治理,加大秸稈綜合利用和禁燒力度,加強大氣污染區域聯防聯控聯治,基本實現城市PM2.5監測與控制全覆蓋。[責任單位:市環保局、市經信委、市農委、市國土資源局、市水務局、市城鄉建委、市財政局]
3.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。積極防治和修復地下水污染,完善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,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,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體,加強淮水北調淮北市配水工程水質保護,進一步改善提升水環境質量。啟動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,強化土壤環境監測,優先保護耕地和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等土壤環境。到2020年,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5%以上,8個重點鎮全部建設污水處理廠。[責任單位:市環保局、市城鄉建委、市水務局、市農委、市財政局、縣區政府]
4.加強森林資源培育,增加森林蓄積量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,實施創森十大工程和增綠增效工程,開展3萬畝碳匯造林項目、8萬畝森林碳匯撫育經營項目和新建完善10萬畝農田林網防護林建設項目。大力實施森林增長工程和“三線三邊”綠化提升行動。加強退耕還林和長防林植樹造林力度,積極推進以封山育林為重點的荒山綠化,以農田水網為重點的平原綠化,以綠色通道為重點的沿路、沿河、沿湖綠化美化。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30%。[責任單位:市林業局、市水務局、市城鄉建委]
5.構建城鄉一體化綠化網絡。加強道路綠化、濱河綠化、居住小區綠化、游園和街頭綠化,實現從注重綠化用地面積向注重綠化空間的提升、從注重建成區綠化向注重城鄉統籌綠化的提升,緩解城市“熱島效應”。新建花山公園、兒童公園等公園綠地,改造相山公園、濉河公園等多個公園綠地。加強城鄉結合部、集鎮和農村綠化,引導各村建設“一村一景”、“一村一品”的特色綠化村。開展石質山多目標經營工程,每年綠化、彩化提升輻射山場1.2萬畝。到2020年,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43.17%,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5.2%,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6平方米。[責任單位:市城鄉建委、市林業局、市水務局、區縣政府]
表4 城市生態修復主要任務及重點行動表


(五)建設智慧氣象,提高氣候預測預警能力
1.加強氣象監測體系建設。進一步提升以觀測自動化為基礎、數據一體化為手段、提高數據可用率為核心的綜合立體氣象觀測業務能力。實施淮北智慧氣象“金云”工程、淮北X波段新一代天氣雷達監測工程、新型煤化工基地環境安全氣象監測保障工程、現代化氣象裝備保障工程等四大氣象監測工程。加強城市下穿橋、低洼易澇處的降雨量監測,提升城市積澇監測能力。加強高速公路、省道團霧觀測,提升交通氣象觀測水平。應用信息網絡技術,建立各類觀測系統運行監控系統,實現全網實時監控、逐級數據交換、故障自動報警、故障處理追蹤和遠程控制功能。完善市到省、市到縣裝備保障體系建設,推進氣象裝備保障社會化,全面提升觀測數據及時性、準確性、可用性和實時共享水平,加強完善氣象監測體系建設。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能力。建立結構合理、布局適當、功能齊備的氣象災害綜合探測系統,構建氣象災害綜合信息共享平臺。升級改造自動氣象站,全市氣象臺站基礎設施全面達標,區域自動氣象觀測站平均間距達3-5km,在防災重點區域加密布設自動氣象站、實景監控儀,在國道、重要河道沿岸建設氣象能見度監測儀,新建應急移動觀測和移動通信保障系統。[責任單位:市氣象局、市文旅體委、市城鄉建委、市林業局、市交通局、市財政局] 
2.提高氣象災害風險評估能力。全面組織開展災害風險調查和隱患排查,推進重大工程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和氣候可行性論證,加強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和氣候可行性論證的有效應用,在城鄉規劃編制過程中充分考慮氣象災害風險因素,為有效防御氣象災害提供科學依據。發展精細化氣象預報業務,開發具有實時自動識別、報警、預報分析制作功能的強天氣短時臨近預報預警業務系統,聯合開發次生災害預報預測系統。開發公共氣象服務業務平臺,根據監測預報評估預警結論,面向重大活動、突發事件等提供公共氣象服務業務;開展智慧旅游氣象服務系統建設,完善手機客戶端、微信、電子顯示屏、手機短信、預警廣播等旅游氣象信息和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接收與傳播設施。[責任單位:市氣象局、市文旅體委、市財政局、市城鄉建委、市交通局]
3.加強城市公眾預警防護系統建設。完善淮北市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,建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信息管理系統和預警信息發布平臺。完善互聯互通和信息收集交流制度,拓展動態服務網絡,優化突發事件預警發布,研發 “一鍵式”智能發布系統;建設災害預警信息發布傳播設施,建設有較高發送速率、雙備份、全網發布的手機短信平臺,在人口密集和重要場所安裝315塊災害預警顯示屏,在災害高危區域安裝419套“災害預警專用應急無線廣播”;建立基于政府OA網、多部門共建共享的氣象防災減災綜合信息平臺,增加小區廣播、電視頻道插播、信息反饋評估等功能模塊,解決預警信息傳播“最后一公里”問題。完善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監控系統,實現對預警信息及時反饋、評估、處置等。完善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影響的監測預警系統,加強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健康預警及流行性疾病預警。建立動態化危機管理機制,實現突發氣象災害的臨近預警信息送達時間至少提前15-20分鐘送達受影響地區的公眾,受災群眾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縮短到災害發生12小時之內。 [責任單位:市氣象局、市衛計委、市經信委、市城鄉規劃局、市城鄉建委、市民政局、市財政局、市應急辦]
表5智慧氣象建設、氣象災害防御主要任務及重點行動表


(六)強化設施配套,提升防災減災應急處置能力。
1、提高氣象災害綜合防范能力。構建基層氣象防災減災體系,制定并實施氣象災害防御方案,建立工作機制,完善防災標準,開展氣象災害防御科學普及,形成政府領導、部門聯動、社會參與、功能齊全、科學高效、覆蓋城鄉的氣象災害綜合防御體系。全面建設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鎮,分類建設鎮辦氣象信息站,增強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能力,建設淮北地區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基地,建成10個基層氣象災害防御示范社區(村),推動基層氣象災害防御知識科普。開展氣象科普宣傳培訓,推進氣象科普進農村、進社區、進學校、進企業。編制本地氣象災害避險手冊等防災減災科普讀物、掛圖、音像制品,編寫針對性較強的培訓教材課件。 [責任單位:市氣象局、市科協、市教育局、市民政局、市財政局、市應急辦]
2、提高氣象災害應急處置能力。建設市氣象災害應急指揮中心,建立應急指揮決策支持系統和氣象災害應急管理系統。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,加強各級氣象災害應急救援指揮體系建設,完善應急響應工作機制,及時對氣象災害進行調查評估,制定救災措施。加強城市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危險源監控、風險排查和重大風險隱患治理等基礎性工作,制定并發布強降水、臺風、雷電、冰凍、高溫熱浪、霧霾等災害應急管理方案。建立健全城市多部門聯防聯動的常態化管理體系,完善應急救災響應機制,明確災前、災中和災后應急管理機構職責,及時儲備調撥及合理使用應急救災物資。加強運行協調和應急指揮系統建設、專業救援隊伍建設、社區宣傳教育、應急救災演練等工作,提高對災害的預防、規避能力和恢復重建能力,降低災害損失。逐步建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災害風險分擔轉移機制,明確家庭、市場和政府在風險分擔方面的責任和義務,構建以政府為統領、家庭為主體、市場積極參與的風險分擔體系。探索建立社會保險、社會救助、商業保險和慈善捐贈相結合的多元化災害風險分擔機制。[責任單位:市氣象局、市農委、市教育局、市民政局、市財政局、市應急辦]
表6 城市氣象防災減災應急處置主要任務及重點行動表


(七)推進技術創新,提高適應氣候變化科技支撐能力
1.加強適應基礎理論研究。加強氣候適應型人才資源儲備工作,完善氣候適應型人才資源開發與培訓體制,加強專業救援隊伍和專家隊伍建設,發展壯大志愿者隊伍。切實加強氣象災害發生機理、預報預測、風險評估、成災條件、防御對策和各種氣象災害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、災害防御工程標準等的科學技術和標準研究。開展應對氣象災害風險的體制、機制和政策措施探索。加快科技成果在氣象災害防御工作中的應用,大力提升氣象災害防御能力。[責任單位:市科技局、市氣象局、市人社局]
2.開發推廣關鍵性適應技術。構建跨學科、跨行業、跨區域的適應技術協作網絡,逐步完善適應氣候變化的技術支撐體系。大力開展城市適應氣候變化技術研發、集成與推廣工作,重點支持采煤塌陷區綜合整治、山體生態修復、海綿城市、綜合管廊、裝配式建筑、水面光伏等領域的技術產品開發,積極推進科技成果轉化。推廣應用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預測預警技術、氣候變化影響與風險評估技術、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保障技術、城市生態適宜性評估技術等具有一定普適性的適應氣候變化技術。[責任單位:市科技局、市氣象局]
3.推進特色氣候適應型關鍵技術創新。探索結合采煤沉陷區綜合整治技術,將采煤沉陷區治理同增加城市生態綠化緊密結合起來。探索利用廢棄采礦區和塌陷區坑塘水面,圍繞城市建設構建點、線、面相結合的獨特的城市生態體系,培育采煤沉陷區生態治理新模式。探索石質山造林技術,堅持生態優先、科學造林與生態、綠化、美化相結合的原則,編制《淮北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》,定向培育能適應不同氣候和環境條件,并具有較強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和速生短輪伐期的新品種。[責任單位:市科技局、市國土資源局、市林業局、市氣象局]
四、保障措施
(一)加強組織領導
成立淮北市應對氣候變化和節能工作領導小組,由市長任組長,相關副市長任副組長,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,具體負責氣候適應型城市試點的日常工作,做好與國家、省、市有關部門的溝通銜接,落實相關要求,跟蹤工作動態,協調解決相關問題,推動試點政策法規的制定和完善。建立部門協作聯動機制,積極配合和認真抓好各自領域的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工作,形成共同推進氣候適應工作的合力。
(二)完善配套政策
積極貫徹落實國家關于海綿城市、綜合管廊、采煤塌陷區綜合整治和城市生態修復等方面的支持政策,研究制定建設氣候適應型城市試點的配套政策和措施。優先保障城市基礎設施改造、采煤塌陷區綜合整治和山體生態修復等項目建設的用地、資金。支持與相鄰城市在抗旱防汛、防災減災、重大工程建設等環節強化聯動與溝通。發揮政府示范作用,完善綠色采購監督管理機制。加強檢查考核,逐級分解落實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工作目標責任,定期進行檢查考核。
(三)加大資金扶持
加大對城市適應氣候變化工作的財政支持力度,保障城市氣候變化脆弱性評估、氣候適應型體制機制建設,整合現有財政專項資金,對應對氣候變化的重大項目和科技、產業化示范項目采取引導、激勵、獎勵或者貼息貸款等方式給予支持。拓展融資渠道,創新金融制度和金融工具,吸引社會各界資金投入氣候適應型經濟工作。積極爭取利用外國政府、國際組織等雙邊和多邊國際適應氣候變化資金,開展氣候適應型經濟領域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。加快氣象災害保險和再保險在氣象防災減災中的作用,充分發揮金融保險行業對災害的救助、損失的轉移分擔功能和在恢復重建工作中的作用。
(四)實現信息共享
做好城市氣候數據監測統計,科學分析城市氣候變化現狀,預測區域氣候變化趨勢,識別氣候變化對城市社會、經濟與生態環境的主要影響,合理評估城市不同區域、不同行業、不同人群的脆弱性,構建脆弱性分布信息,完善氣候變化影響監測與風險評估體系。結合淮北市“智慧城市”建設,建立適應氣候變化信息共享平臺,推進淮北市氣象局等多部門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,逐步實現天氣氣候狀況實時監測、氣候風險預測預警、災害應急管理部門聯動等功能,有效支撐城市適應氣候變化的精細化、智能化和專業化治理能力。探索建立城市氣候服務框架,將氣候變化監測、檢測、預估、影響等內容融合形成一體化氣候服務體系。
(五)開展宣傳培訓
充分利用各類信息傳播手段,廣泛開展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宣傳活動。加大市民廣場、濕地公園等公共場所建設,將氣候適應型發展理念融入市民日常生活中。利用報紙、電視等主流媒體和政府門戶網站,宣傳工作開展情況和建設成果。將氣象災害防御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體系,提高全社會氣象防災減災意識,提高廣大人民群眾自救互救能力。加強對氣候變化知識的專題培訓,大力推動氣象科普創新,不斷完善和規范氣象科普網絡。加強社會輿論宣傳引導,做好相關科學解釋和說明工作,增強公眾抗御氣象災害的信心。注重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,接受社會群眾監督,形成加快推進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的良好氛圍。

最新評論

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
返回頂部
主站蜘蛛池模板: 中国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|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|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字幕色伊伊|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天堂| 在线成人播放毛片| 久久国产精品女| 激情综合色五月六月婷婷| 国产床戏无遮挡免费观看网站| 一个人hd高清在线观看| 欧美日本国产VA高清CABAL| 国产在线ts人妖免费视频| 一级黄色片免费观看| 欧美黑人XXXX高潮猛交| 国产人人为我我为人| jizzjizz国产精品久久| 日韩欧美在线精品| 人妻内射一区二区在线视频| 高清日本撒尿xxxx| 大尺度无遮挡h彩漫| 久久免费观看视频| 污污网站免费在线观看| 国产一级淫片免费播放电影| a级片视频网站| 日韩av无码成人精品国产| 亚洲精品视频网|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制服丝袜| 天天综合网天天综合色| 亚洲人成在线播放网站岛国| 精品国产第一国产综合精品| 国产精品对白刺激久久久| 中国大臿蕉香蕉大视频|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| 暴力肉体进入hdxxxxx| 十二以下岁女子毛片免费| 91精品国产免费久久久久久青草 | 精品免费视频一卡2卡三卡4卡不卡| 国产疯狂露脸对白| xxxx69hd老师| 日本道v高清免费|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综合| 精品欧美成人高清在线观看2021|